編輯單位:廣州德立游艇碼頭工程有限公司
編輯日期:2016-10-31
浮橋簡介
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,浮在水面的橋梁。軍隊采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,則稱舟橋。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。 <詩經·大雅·大明>記載:“親迎于渭,造舟為梁”,記載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。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(公元35年),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、宜昌間架設長江浮橋。西晉武帝泰始十年(274年),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橋,曾持續(xù)使用達800多年。在國外,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;澤爾士一世于公元前 4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(現為達達尼爾海峽)建浮橋,以連接歐、亞大陸。
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:①傳統(tǒng)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、再鋪橋面。②舟梁合一的形式,或船只首尾相連,成縱列式,或將舟體緊密排列成帶式。為保持浮橋軸線位置不致偏移,在上、下游需設纜索錨碇。為與兩岸接通,在兩岸需設置過渡梁或跳板。為適應水位漲落,兩岸還應設置升降碼頭或升降棧橋。
浮橋可用于人行、公路、鐵路。其構造并不復雜,架拆也方便,但維修費用高。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交通設施,戰(zhàn)時可用以保障軍隊迅速通過江河軍用的制式舟橋,為增加其機動性,常用輕金屬制成自行式的。
建造歷史
我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,公元前8世紀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中曾記述周朝周文王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,離今天已有三千年了,是建造浮橋最早的記錄。它比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記,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臘時,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早五百多年。據后人考證,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,周代禮制規(guī)定,只有“天子”一人才能使用,用畢就要立即撤除。戰(zhàn)國時期,“禮崩樂壞”,只準“天子”上浮橋的規(guī)矩也崩壞了。
到漢唐時期,我國浮橋的運用日益普遍。千百年中,建過的浮橋難以統(tǒng)計。許多地區(qū)在建造永久性橋梁以前,總要先造浮橋,以便摸索并了解水情,然后再尋求合適的永久性橋型,前述洛陽橋是一例。據粗略統(tǒng)計,僅在長江和黃河上就曾架設過近二十座大型浮橋,其中大部分屬軍用浮橋。
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,秦景公的母弟后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,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,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,帶了“車重千乘”的財富由今陜西逃往晉國,這可算是第一座黃河大橋。
第一座長江浮橋,是建武十一年(公元35年)東漢光武帝在與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作戰(zhàn)中,公孫述曾在現今的湖北宜都縣荊門和宜昌縣虎牙之間,利用險要的地勢,架起一座浮橋,即江關浮橋,以斷絕漢光武帝的水路交通。以后被漢光武帝的水師利用風勢縱火燒毀。
隋大業(yè)元年(605年)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,是第一次用鐵鏈聯結船只架成的浮橋。唐太宗李世民作過一首詩,其中四句是“暫低逢輦度,還高值浪驚,水搖文鹢動,纜轉錦花縈”,用來描繪他乘坐御車渡越浮橋時,船頭上善于搏擊風浪的鹢鳥圖形和纜索上的朵朵錦花,在江河波濤上搖曳動蕩的景象。
浮橋由于是漂浮于水面之上,固建設施工有一定不同。以前僅求方便,使用船只搭建?,F在的建設都需要有一定的視覺效果,固出現既有實用功能,有美觀大方,甚至可以作為景觀的浮橋。廣西泊盾建設實用與景觀合體的浮橋,配合欄桿,燈光等弄出形式各異的浮橋景色。使用色彩各異的浮筒拼裝而成,并根據現場環(huán)境,實際實用性變換各類造型。采用的是最環(huán)保的原材料,產品已達到食品包裝的標準,對水質無污染。從設計、生產、施工,到售后的“一站式”服務。適用于所有水上環(huán)境。僅走人的小型浮橋,可以隨水而上下浮動,感受水面行走的樂趣。過車的中大型浮橋可以配合鋼架,鋼板,實現平穩(wěn)安全的需求。
泊盾使用打樁,下錨等手段,將浮橋固定于河上。也可以在特別情況下拆除,并另行安裝回去。方便快捷,高經濟效益。
浮橋湘子橋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,橫跨韓江,建于宋乾道7年(1171年),是與趙州橋、洛陽橋、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,被譽為“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”。
浮力應用
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。在以后的年代,發(fā)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,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。相傳在11世紀初,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,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,這些鐵牛立于兩岸,每只鐵牛重數萬斤。后來由于洪水泛濫,浮橋被沖垮,鐵牛也沉入河中。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,在當時的條件下,是比較困難的。和尚懷丙用兩只裝滿了泥土的大船,派人潛入水中,用鐵索把鐵牛和大船系在一起,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,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,把鐵牛拉起來